硬核推荐(上海借款空放)上海个人借钱空放,上海空放利率,
本文转自:新闻晨报
从组队玩爵士乐的学生到职业作曲家
谢湘铭:包容多元的上海是每个人绽放价值的舞台
上海女婿谢湘铭有一次坐26路公交车下班回家时,用手机镜头记录下车辆行驶于淮海中路那一段沿途的风景。回家后有感而发,为这段影像谱写了一首优雅别致的钢琴曲。在视频中,精致的音乐搭配疏朗梧桐掩映的精致街景,评论区有人留言:“这是上海?”
自称“很老的新上海人”的谢湘铭闲暇时喜欢在上海的梧桐区晃悠,有时坐车,有时步行。对于普通人而言,这种闲逛也许漫无目的。但于他,这可能便意味着创作灵感的来源。
谢湘铭上世纪90年代中期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,是一名作曲家。多年前,他曾经将自己在新加坡漫步时获得的灵感注入作品,谱写出获得新加坡国际华乐作曲大赛一等奖的《狮城漫步》。
如今,受到新闻晨报邀请为《喜欢上海不需要理由》编曲,他试图在原曲基础上添加进一些自己印象里的上海特质。
“写《狮城漫步》时,我是以一个外来人的视角观察这座陌生中带点熟悉的城市。”谢湘铭说,“但在改编《喜欢上海不需要理由》的过程中,我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普通的上海人。我想让这首歌的编曲呈现出一些充满生气的感觉,让大家听到它的时候,就像我一样能立刻联想到在外滩看着早上的太阳从对岸升起的样子。”
上世纪30年代,
上海的爵士乐水准已经非常高
1991年,谢湘铭从家乡福建考入上海音乐学院。“那时候东方明珠刚动工,地铁还没有出现,我是看着它们一点点建起来的。所以我一直说,自己是个很老的新上海人。”
30多年间,他目睹着上海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,也见证了音乐生态在上海从相对单一到逐渐丰富的过程。
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期,文化氛围也越来越开放,人们开始逐渐接触到欧美流行乐的魅力。”他在上音读书的时候,有一回学校大厅小小的电视机里播放了1985年的“拯救生命”大型摇滚乐演唱会录像。“当时一下子涌入100多个学生,把整个大厅挤满,根本没地方站。”
在那场举世闻名的演唱会上,云集了鲍勃·迪伦、大卫·鲍伊和皇后乐队等流行乐坛的众多大咖,屏幕前的谢湘铭和他的同学们看呆了。
一直以来,他接受的都是古典音乐的训练,偶尔也听一些港台流行音乐。但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摇滚乐——和一代“摇滚教父”崔健玩的不太一样的摇滚。
后来,随着CD机逐渐普及,五花八门的欧美当代音乐更是源源不断涌入国内,中国的乐坛越来越开放。
“其实在中国的近现代音乐史上,上海一直是和世界紧密接轨的。”上世纪30年代,当时爵士乐在美国迎来了发展的巅峰。和好莱坞电影一样,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即被传进国门。“像百乐门这些舞厅里,乐手们演奏的爵士乐在当时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。”
红色潜流暗涌的百乐门
打破纸醉金迷的传统舞厅形象
2010年左右,谢湘铭受邀为音乐剧《都市之歌-燃情上海》作曲。为此,他走访了多名当年在百乐门表演的老爵士乐手寻找创作灵感。
“其中一位老先生告诉我,他们当时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做舞厅音乐,而是有一种在从事先进文化的文化人的感觉。”这番话让谢湘铭深受震动,“我们从来没有把舞厅音乐和先进文化联系在一起。但其实你想想,在那个年代,像这些国际音专毕业的科班生,确实是在传播一种新的文化。”
他们也放自己演奏的爵士乐录音给谢湘铭听,但那已不是当年在百乐门演出时的原声,而是原班人马上了年纪以后录制的。“我当时就感觉‘天哪,30年代就能听到这样的音乐,那还不天天跑去跳舞!’”他说,“这还只是录音,现场一定比录音还要震撼是吧?你把自己代入当时那个场景里,听到那种音乐真的要疯掉了!”
更让他意外的,是从老先生们口中听说当时在百乐门乐人中暗涌着一股红色的潜流。“他们因为接触了很多先进文化,因此也被先进的思潮所感染。”谢湘铭说,“百乐门的爵士乐手中,不少人其实当时都在暗中资助党的隐秘战线。他们的思想里有那种革命性的东西,以及对于社会的责任感。”这样的故事,完全打破了舞厅纸醉金迷的传统刻板形象。
两个上海相隔近百年,
城市的进步基因却一脉相承
从在上海求学立业,到成为上海女婿,他发现自己更爱这座城市了。
因此,当他受到新闻晨报的邀约,请他为《喜欢上海不需要理由》编曲时,他欣然同意了。
谢湘铭说,他喜欢上海的多元,也愿意为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尝试一个新颖的表达方式。
在他眼中,古朴的老楼与梧桐掩映,新潮的年轻人扶着滑板穿行其间;科技感十足的楼宇间,会看到穿着复古服装的女生盈盈走过;剧院里很好听的音乐,二次元的游戏里也有;而所有人都可以共享这些城市的资源,并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——这就是上海。
“上海本来就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,”谢湘铭说,“它的包容和多元为每个人都提供了绽放自己价值的舞台。”
晨报首席记者 沈坤彧